替隆西亚多
(1786—1861)
古缅甸禅修大禅师
乌·泰莱法师著
(Dhammācariya U Htay Hlaing)
英文翻译出版:
Aggācāra Dhamma Distribution Group
英译中:陶巧云
校对:汤华俊
2019年1月
目录
英译序
替隆西亚多是谁?他在缅甸广为人知,在其它国家却鲜少听闻。很多外国人只有在读全世界闻名的马哈希西亚多的传记时才见到这名字。译者读完”缅甸禅修的杰出僧人及禅修者”这本书后,决定把替隆西亚传记一书译成英语,以便那些对缅甸的佛法修行人非常感兴趣但不会缅语的人也能读到此书。
本翻译遵循如下翻译方法:
为了保留原有的缅语写作风格和特点,译文将按照缅语的句子特点翻译。只有必要时译者才会重新安排译文或者在括号里进行更多的解释。
1. 翻译巴利语的时候,巴利语将在随后的括号里给出。
2. 为了帮助新接触佛法的人,某些话题的进一步信息将在译注里给出。
因为原文系缅甸作者—法师乌·泰莱(Dhammācariya U Htay Hlaing)用古缅语写作,译成英语并不容易。
在此我们感谢那些曾参加此书的编辑与翻译的人:拉明图博士(Dr Hla Myat Thu,ITBMU的英语老师)和其他法友。
希望阅读此文后,你能相信在二十世纪和二十一世纪仍然有人能证不还圣果(anāgāmī,第三果即阿那含圣者),仍然有人能证阿罗汉果。也希望你能在学习教理和实际禅修上找到平衡。
翻译出版:
Aggācāra Dhamma Distribution Group
2nd September 2013
简介
以下内容摘自于戒谛腊(Jaṭila)西亚多所写的《佛法开示》,他是仰光马哈希禅修中心的禅修导师。
溯源马哈希禅修法,则是源自古老的传承。敏东国王时期(大约公元1850)有一位著名的禅修大师—尊敬的替隆西亚多。替隆西亚多圆寂后,他在明坤寺的弟子—敏祖沓(U Minzutha)西亚多和德通明坤杰打汪西亚多接续教导这种禅法。
这位马哈希禅修中心的创始人,即最尊敬的马哈希西亚多(有至上大智者(Aggamahāpaṇḍita)称号)—是明坤杰打汪西亚多的学生。最尊敬的马哈希西亚多索巴那大长老是本世纪最杰出的禅修导师,他密切指导了此禅修中心禅师们的训练。
以下摘自于《 马哈希尊者传》
谢昆村是索巴那(未来的马哈希尊者)的出生地。这是一个非常不平凡的村庄,因为杰出的大长老们——西亚多济们[1]曾经在这居住过。这就使其成为学习教理和禅修优先考虑的地方。位于谢昆村西北方约400「塔」(ta,约5,600码),有一座史上闻名的隐净多佛塔(Ingyindaw Pagoda)。
这座佛塔供奉着替隆西亚多济的遗骨舍利。这位尊者在全国禅修界非常著名。人们认为他是一位阿罗汉圣者,拥有禅那及神通(abhiññā)。 此塔的主要捐助者是缅甸的敏东王。所在位置就是上面提到的尊者闭关的地方。
(摘自于《马哈希尊者传》22页,该书由Selangor Buddhis Vipassna Meditation Society出版。)
替隆西亚多(1786-1861)
雪布王及其儿子敏东王统治时期,雪布区谢昆村附近有一个替隆村,村子那儿有一座森林寺院,替隆西亚多驻锡于此。他是第一个雪晋(Shwegyin)西亚多(他在佛教里非常有名)的老师,也是仰光空多亚(Kyaungtawya)寺的首任住持的老师。
以前,古代的僧人即使不得不讲习佛法,也不会不禅修。讲法期间他们讲法,但到了禅修时间,他们就去禅修。他们把学习和教授佛法与禅修结合起来,从来不割裂两者。尊者马哈希也同样如此。在仰光的许多地方,僧人导师从来也没有把教授与禅修分隔开来,他们也总是在习禅。当条件具备,时间合适的时候,他们会完全放弃教职而专门去禅修。
在缅历1199年(Sakkarajā 1199 years,约公元1837年[2]),雪布王统治时期,替隆西亚多52岁,雪布王认为西亚多属于与众不同的杰出僧众,并在西亚多那里皈依。国王授于西亚多”柬谛玛毗旺萨 庄严正法旗 大法王 皇家导师[3]“称号。
那时的敏东(Mindon)王子是长子,他侍奉他的父王并参与宫廷事务。即使在那时,敏东王子也非常敬重西亚多。当他成为缅王后,便邀请西亚多到曼德勒内比都( Nepyidaw)(新王城)来。然而西亚多并未到来。因此国王在替隆村兴建了拉达那磅散(Ratanabonsan)寺献给西亚多。
(注:敏东王是缅史上一个著名的国王,他以在缅甸发起佛教圣典第五次结集而著称。因着他贤明的统治及对僧团的护持,佛法在其时广为流传。第五次佛教经典结集在1854年5月举办。)
替隆西亚多在教(pariyatti研究并教授佛典)与行(paṭipatti禅修)两方面都很精通。
在佛典研究方面,他编写了八卷专著,《中部第一部分义注巴缅对译》(Mūla Paṇṇāsa aṭṭhakathā Nissaya),《戒律判定》(Decision on discipline,属律藏),《判定谁毁了家》(Decision on one who ruins the family,Kuladāsago Vinicchāya),《奥义开示》(Gambhirattha Desanā),《清净道论灯释》(Visuddhimagga Dīpani),《佛教修行阐释》(Paṭipatti Pakāsanī)。这些专著到目前为止达67本之多。
一天晚上,他收了一个年轻的男孩作弟子,这弟子即后来的塔拉卡西亚多(Tharaka Sayadaw),但此弟子后来又返俗,名叫乌翁荣特 (U Ohn Nyunt)。就在那天晚上替隆西亚多做了一个梦,梦里,一头白象在楼梯口请他教授。该事记载在一本叫《了解缘起之义》(Paccayatthāvabodhanī)的书里。
同样的,在未来的空多亚(Kyaungtawya)的雪晋西亚多(Shwegyin)到来时,替隆西亚多梦到了一颗非常明亮的星撞入到他的胸膛。该事记载在钦多亚西亚多的自传里。我们可以在大义注(Mahāva Aṭṭhakatha)里读到一个有大福德的人的预兆(nimitta),他能在梦里(在特殊事情上)预知。
《佛教修行阐释》
有记录表明替隆西亚多曾编著64本书。很多人见过那些完成了的著作。在缅历1315年(公元1954年),由于像乌莫恩纪(U Maun Ji)等这样的法友的助力,曼德勒缅甸达拉(Tara)出版公司第二次出版了《佛教修行阐释》(Paṭipatti Pakāsanī)一书,总共八卷。有关禅修的短篇,如果能找到的话,也会在未来出版。
八卷共291页。这些卷的标题是:
1. Paṭipatti Pakāsanī佛教修行阐释
2. Paññati Pakāsanī概念阐释
3. Diṭṭhibheda各种邪见辨别
4. Gontaw pwin 念诵和戒律的概述与详解
5. Thingaha Kobain par shiko(礼佛九章合集)
6. Kawlin sutta Pāḷi Anek)歌林经(Kawlin sutta)巴利文和缅文翻译
7. Dvattiṃsākāra Pāḷi Anek Kyeh(巴利文32身分的详尽翻译)
8. Bhavanā Lerseh anek kyeh(40种业处的详细翻译)
在这八卷中,替隆西亚多(过去被称作阿辛·柬谛玛(Ashin Candima)在结尾亲自写了关于他出生的村庄顺德(Shwin Tek)的介绍。我们能发现他完成《佛法修行阐释》一书的日期是缅历1205年(公元1844年),即德固(Tagu)月的月盈日的第二天,星期六。
(注:德固(Tagu)是缅历的第一个月,相当西历的三月至四月间)
《歌林经》(Kawlin)是对诗偈Suvanniya的巴利解释,这是一段很有名的给歌林城国王的忠告。《常见的过患灯释》(Niccādidāsadīpanī)和32身分(Dvattiṃsākāra)两本书也被一起送去印刷。
以下是结语:
Caja dujjana saṃsaggaṃ,
愿你远离不善之人
Bhaja sādhu samāgamaṃ;
愿你常与善人同住
Kara puññamahorattiṃ,
日日夜夜行善
Saranicca-m-aniccataṃ.
敬请常思身体的无常
应他的待者柏伦别(Bo Lun Pye )和 珀欧(Bho Oh)的请求,替隆西亚多对怎么行八正道和证果(magga-phala)也给予了善巧的指导。
他的指导如下:
1. 三皈依和守五戒。
2. 心中时时忆念佛陀。
3. 亲近善知识。
然后他又说:
“带着智慧与精进禅修。具足智慧和精进力的禅修者将最终体验到世间和出世间的快乐。只有带着智慧的精进才能使一个人的巴拉密(parami kamma)成熟。请注意这点。
他建议,重视过去的业(kamma),用现生的努力去发掘过去的(善)业的潜力。这个讲法在《增支部 第4集31 轮经》经中能找到[4]。
忍耐
自孩提时代,替隆西亚多就是一个非常有耐心的人。一个有耐心的人应能接受世俗的一切好坏的呈现,热、冷、穷、富、赞扬与责备等等。每个想解脱的人应该有这样的基本且重要的特质。
有一次,在西亚多童年时,他是个沙弥,名叫柬谛玛(Candimā,月亮),在湖边沐浴。另一个和他同住的沙弥故意藏起了他的袈裟。沐浴完,刚出家的柬谛玛想要换上他的袈裟(把那件潮湿的下衣换掉),但怎么也找不着它,冷得发抖。
过了一会,那个藏他袈裟的沙弥回来了。他并没有给回柬谛玛的袈裟,反而戏耍柬谛玛,说他的袈裟在这儿,或在那儿。而柬谛玛很有礼貌的索要自己的袈裟,但并没得到。最后,他竟然忍下来了也无抱怨,只是默默地穿着那潮湿的下衣。
等耍够了柬谛玛后,那个沙弥就走掉了。其他的沙弥们很同情柬谛玛,就去找回他的袈裟。然而那个戏耍柬谛玛的沙弥还不满足。当柬谛玛换下衣和大衣的时候,他从藏身处跑出来,拎着一桶水,倒在柬谛玛头上。柬谛玛的全身被水湿透,但他仍然保持微笑。
那个戏耍他的沙弥后来说:”人们都说他很有耐心,我不相信,因此我要试试他。”
此事在40年后或50年后才被人们所知。从缅甸南部地区来了一个非常富有的商人,他的船装满了干鱼、鱼酱、食物和其他东西。这些全部都捐赠给了多亚(Tawya)寺,寺里当时四资具匮乏。
捐赠者就上次藏衣之事向替隆西多道歉时,西亚多阻止了他。”请敲一下那块木块,然后等会。”当那块木块被敲击的时候,大约30个比丘和沙弥来到西亚多面前。西亚多请捐赠者告诉他们捐赠那么多食物的目的是什么。
那时,捐赠者说:”当我年轻的时候,我是你们西亚多的同修。我学习很多佛典,一直到差不多该受比丘戒的时候(大约19岁或20岁时),我不相信柬谛玛的耐心并试验他。后来我向替隆西亚多请法时,才发现他就是那个柬谛玛。我为我的错误感到惭愧”。所有的比丘及沙弥都觉得有趣。那些年轻的沙弥看到这么多食物都非常开心。
“耐心在佛法中是最珍贵的教导。有耐心的人会胜过其他人。那些折磨和折辱他人的人最终都会下地狱。一想到这,我就感到恐惧。为了弥补我的错误,我特地来向西亚多道歉。”
柬谛玛西亚多对他的比丘弟子及沙弥们说:”年轻的比丘们,听听他刚说的话。他从他的禅师那儿得到了警告,因为他知道了佛法,他才能如此做。佛法中,最珍贵的教法就是耐心。从耐心,到戒,到止(奢摩它),慧才得以开发。佛陀还说Khantī paramaṃ tapo titikkhā:‘最好的戒的训练就是忍耐及忍辱[5]。’这是佛法中最重要的教导。”
只有当一个人有耐心时,他才能有戒,才能培育慈心,才能有止,等等;他才能够战胜内在和外在的敌人。这些珍贵的特质不能被破坏,只有当这些珍贵的特质发展时,我们才能长寿,才能获得现世和轮回世中的幸福。因此我们应该保护这些高贵特质并培育它们。
(注:内在的敌人意指内在的污染(kilesa)像贪、嗔、痴。而外在的敌人意指有害的情形,像敌人、灾难等等 。)
“居士啊,你不应该把这些东西捐赠给我,或这个僧团。你应该把这些捐赠给按佛陀的教法修行忍耐品质的人。‘最好的戒的修行是忍耐与忍辱’。请记住这一点。”
“现在,年轻的比丘们和沙弥们,把你们的僧服、伞、鞋和能吃的供养给这位居士。居士,请不要把这些东西当作来自于比丘们的馈赠,你应当记住是忍耐这个美德带给你这些。”
曼德勒城的拉达那蒲甘(Ratana Bagan)寺的茫昙西亚多(The Maun Thaun Sayadaw )乌伽利延那(U Kalyāṇa),评论道:”不仅是这一生,未来世也应该记住这点。”
当替隆西亚多驻锡森林时,国王和王后都来皈依和礼敬他,然而他仍然在进入禅定(Jhāna)、证得神通(abhiññā samāpatti)以及教(pariyatti)与行(paṭipatti)方面精进努力以做到更加善巧。所有人都应该学习他的精进。
钦多亚西亚多(Kingtawya Sayadaw)
在敏东王统治时期,替隆西亚多因为善巧于经教的教导(pariyatti)而非常有名。他给很多学生讲课。每天晚上,作为他的同学和密友的乌凯玛加拉(U Khemacara)通常会来替隆寺见著名的西亚多那摩(Sayadaw Namo)。乌凯玛加拉住在明坤(Mingon)[6]北面,他只禅修,人们称他为钦多亚西亚多。每天晚上,这位西亚多都会从实皆省明坤(Mingon)走很远的路来到雪布的替隆寺,仅仅是为了讨论经教(pariyatti)和修行(paṭipatti)。
他经常敦促替隆西亚多去禅修。”替隆师兄,不要以国王皈依的比丘身份而感到满足。能研究学习教授佛法(ganthadura)固然很好,但就这样死去不值…”他通常一开始会这样说。他们会讨论道果(magga-phala)、涅槃,怎么获得通智(abhiññā),怎么了解理论并实践以及神通的修习。
他们也真诚地希望他人也像他们一样经历法喜。他们通常会敦促那些还未闻法的人来闻法。对那些无法克服对灵异力[7]的执着的亲戚朋友,他们会给予正确的指导。
(注:钦多亚西亚多想帮助替隆西亚多禅修以获得证悟和受用法喜。)
替隆西亚多精通佛典教义,因为他的心力很强。
理论与实践
钦多亚西亚多只接受那些与巴利圣典、注释(aṭṭhakatha)和复注(ṭika)相符的有关禅那、道智果智的内容,他反对那些与佛陀教导不一致的观点(tipiṭaka)。有些地方办禅修营,有些规定不如法,他会加以反对。替隆西亚多也不接受这些东西,但他同时也会说出反对的逻辑、理由及各种证据。
钦多亚西亚多说:”替隆师兄,许多关于上人法(uttarimanussa, lokuttara)证悟的理论与佛陀的教法不一致,也并非出自于巴利圣典。那些理论来自于不同的人,不同的习惯,不同的智慧,只是一般的(世间法)。而在巴利圣典中是不可能有这样的错误的。
就像一个木匠打洞,先用线测量,当然测量是正确的。但当他实际钻洞时,却会有钻弯、钻直、钻浅、钻深的情况,而没能做到测量的那样。就像木匠要钻洞必须按照测量的来做一样,佛陀的教导也是这样。教导的没错,但却由于听法者的倾向和本性不同,而产生差异,总体情况就是这样。”
“如果它不符合佛陀的教导,我们就不能接受这种教法,它也不能引导我们获得禅那、通智、道及果或涅槃。佛陀的教导事实上已非常完美,没有必要摒弃任何一点。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经验与佛法经典比较,我们所需要的就是智与慧。”钦多亚西亚多解释道。
确实如此。在巴利文《相应部》的《说明经》[8] 和《中部》的《狮子吼大经》的经文里,佛陀说道:”为了了解四圣谛,我们需要详细的解释。(现存的)词汇是不够的。它意味着现存的经典可能只是解释了其要点与精华。在集结圣典编排的时候,那些开示变得更加概述性。
有一次,当佛陀驻锡某一寺院时,他说他知道的法很多,而他只能说一些精华与要点。为了说明这一点,他用了林中叶手中叶的比喻——把未说的法比作森林的树叶,已说的法比作他手上的树叶。
以上内容均来自于钦多亚西亚多的教示。
(注:佛陀只解释了法的精华,即怎么样从轮回的苦中解脱)。
钦多亚西亚多每天都来看替隆西亚多。他经常说起禅修的好处,试图说服替隆西亚多去禅修。但替隆西亚多似乎偏重于佛法理论一面,研究佛理,教授佛理,而不是去实际禅修。钦多亚西亚多非常有耐心,用各种方法来说服他。后来却不再多说什么,只是劝他去禅修。
他们的最后一次见面,钦多亚西亚多只留下一句”保持正念不要放逸。”(don’t be heedless(appamāda)),便结束了他们的讨论。然后他说:”替隆师兄,我该走了。”说完他就起身离开,替隆西亚多一直送他到附近的村庄,他们过去每次都在那儿告别。
“佛法真实不虚,但我们需要信并且精进。当遇到佛陀的教法住世的时代,你需要信心与智慧,用精进建立正念。” 说完后,他脱下袈裟,用神通力从空中飞回去了。
替隆西亚多大为震惊。他举起手向钦多亚西亚多致礼。他站在那儿呆呆地望着,过了很长一段时间都没回过神来。他生起了强烈的欲望,要获得他朋友钦多亚西亚多那样的成就,他生起了强烈的信心和精进,对佛陀的教法无比欢喜。
(注:那个时代,有神通力,获得解脱的人是真实存在的。那证明佛陀的教法是真实不虚的,即使是现在也是可以解脱的。因此替隆西亚多非常震惊,也因为佛陀的教法而非常欢喜 。)
每天晚上钦多亚西亚多都从明昆来到他这里,直到现在才显示神通,这让替隆西亚多大大地震惊了。只有那时他才意识到钦多亚西亚多和他所有的那些佛法讨论的目的。
他过去常常在钦多亚西亚多面前背诵巴利经典,也常和他争论。他现在感觉非常惭愧。他生起了强烈的欲望想向钦多亚西亚多道歉,急切地想立刻再次见到他。
应该回寺的时间到了,他却没有回去。他寺里的一个叫肯(Kain)的沙弥沿路寻找他,沙弥发现替隆西亚多站在那儿盯着天空看,而西亚多并没有意识到这个沙弥已走近他。当沙弥叫他的时候,他才回过神来。
“啊,沙弥凯玛(Khema,这里意指钦多亚西亚多, Khema是他作沙弥时的用名)已经在佛陀的教法中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但我却一无是处。”他哀叹道。而沙弥肯却不知道他在说些什么。
沙弥肯想知道他在做什么,就问:”西亚多,发生了什么?”
“与你无关。”西亚多生气地回答,然后转身走回了寺院。
沙弥也不敢再问,只是跟着。而替隆西亚多却盼望着钦多亚西亚多第二天的来访。
然而第二天,西亚多的所有希望和计划,诸如与钦多亚西亚多来个推心置腹的讨论,向他道歉,承诺禅修等等,都落空了。他认为两人会很愉快,但一切都没发生。他感到非常烦闷。而从明坤传来消息,钦多亚西亚多就在那天黎明圆寂了。
他不知道去依止谁,他非常自责,他有种迫切的心情,那就是去禅修。
替隆西亚多独自去了明坤[9]。七天内,他参加了钦多亚西亚多的圆寂仪式。自那时起,替隆西亚多和他的待者就去了森林,开始精进禅修。不久,如他所愿,他在禅修中获得突破性进展。
当人们问起现在是否还可以证得禅那及智慧时,他并不提及他自己的成就。因为一生中的一半时间,他只是佛理上很强,而实践禅修却很少。他为此感到羞愧而不愿谈及他的成就。
以上摘自于明昆杰打旺西亚多的传记。
神通与在空中飞行
在替隆西亚多的一生中发生过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在替隆西亚多和他的侍者突多(Thutaw)一起驻锡森林寺院期间。初夏的一个晚上,突多告诉西亚多他想到离寺院很远的一个湖里去沐浴,那天晚上的月亮很亮很美。
离湖还很远的时候,突多看到湖里有人在沐浴。靠近湖时,他惊讶地发现那人就是替隆西亚多。他想,那个年纪大的、虚弱的西亚多是怎么在夜晚来到这么远的地方,他怎么来的,又为何来得如此之快?当侍者走到湖边的时候,西亚多已快洗完了。侍者问他此事。
“突多,在我活着的时候不要对别人谈及此事。”西亚多让他闭嘴。然后他从空中飞回了寺院。西亚多圆寂后,侍者才告诉人们此事。
这件事摘自《雪晋区所包含的佛教传承》(Inclusion of Lineage of Buddha’s Teaching on Shwegyin sect,Shwegyin Nikāya ThāThanawin book(page67)有些关于此事的信息)。
替隆西亚多只是获得了世间的增上慧或神通(abhiññā)?我们不敢说他没有获得全部六通,其中包括烦恼灭尽的漏尽通(āsavakhaya abhiññā)。因为即使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也很难察觉这些圣人的特质。
曾经有一位阿罗汉长老生活在基达拉(Cittala)山。有一天,他的侍者拿着钵与袈裟跟在他后面去托钵。那时,侍者问他的老师,谁是圣者(ariya),圣者是怎么样的人?
已是阿罗汉的老师回答道:”有些人常跟在圣者后面,拿着袈裟与钵,还和他生活在一起,但却不知他是圣者。了知一个人是否是圣人真的很难啊。”然后,那年轻的僧人仍然没能悟出他的老师是位圣者。
有一次,德通杰打汪(Thaton Jetawun)西亚多对一位实皆省的阿拉伽跋(Ālakappa)西亚多说:”替隆西亚多是一位不还圣人(anāgāmī)。他甚至知道从替隆寺到明布(Mingbu)寺要走多少步。不还圣人是很有正念且很精准的。他不需要有意提起觉知。”杰打汪西亚多的话是值得注意的。
谷空(Gukyaung)西亚多,82岁,住在玛济(Magye)镇的拓撇桑多亚(Thapyesang Tawya)寺,他曾写过一本书叫《禅修灯释》(Bhāvanāya dīpanī)。该书于1916年由仰光的拓拓那历嘎喇(hathanalikara)印刷出版社出版。
书中说道:替隆西亚多常常研究和修习32身分观。正因为如此,当他看到捐赠者向他顶礼时,他看到的不是一个男人或女人的形象,他只看到骨头、肉、胆、血液。就像一个屠夫把他的水牛割成了肉块堆在草垫上一样。
(注:起初,屠夫是牵着一头牛,他有牛的概念。把牛剁成不同的部分后,他已失去了一头牛的概念,只看到像肉、骨头这样的部分而已。
同理,一个禅修者观三十二身分时,他将会看到这些真实的东西,并意识到没有一个”我”,”我所”或”灵魂”。他不会执着于他的身体是个独立的存在。他将会丢掉他的个性及灵魂信仰(sakkāya-diṭṭhi)。当他彻底舍弃了错误知见时,他将成为入流者。)
替隆西亚多与廷伽加(Thinggaja)西亚多
据说替隆西亚多成名后,敏东国王非常崇拜他。为了评测替隆西亚多的佛典和禅修知识水平,他根据很多西亚多的推荐,选择了佛学上和文学上博学的廷伽加西亚多去做这件事。
皎苗(Kyaukmyaung)城的南面靠近伊洛瓦底江(Irrawaddy)岸有一个村叫国廷(Kekthin),村旁有座森林寺院。有一段时期,西亚多驻锡在此。村与寺院之间隔了一条河。一天清晨,廷伽加西亚多来看替隆西亚多,他正在削小树枝作牙签。
即使在作牙签,替隆西亚多也很轻松地就回答了廷伽加西亚多事前精心准备的关于佛典及禅修的颇具难度的问题。问完问题后,廷伽加西亚多作礼并请求回去。
这时,替隆西亚多说:”廷伽加师兄,国廷村的人供斋,请我们去吃午饭。请和我们一道应供完再回去吧。廷伽加师兄,你怎么过来的?”
“乘船,尊者。”
“那你就乘船先走吧。”他说道。
廷伽加西亚多没在意替隆西亚多的话,作礼后,就乘他来时的船去了国廷村。当船到岸时,他并没太注意,只是看到一位西亚多站在那儿。结果,令人惊讶的是,那位西亚多就是替隆西亚多。
在廷伽加西亚多心中,他还没问完的问题已豁然开朗了。他心中非常满意,回到他在内毗多(Nepyidaw)的住处。
用亲身经历教学
在《内观禅要》(Vipassanā Shunirchan,关于毗婆舍那的方法)的一书介绍中,大恩人马哈希西亚多写道:
替隆西亚多的念处禅法(appamāda paṭipatti)与日月一样显耀。
以下内容来自于另一个人的讲述。
在沈玛伽(Sheinmakar)村,许多有皇家导师头衔的西亚多从四面八方来此,有的从实皆省来,有的从曼德勒来等。他们来到这里是为了给戒堂结界(戒堂:一个为比丘授戒和其它仪式使用的特殊的地方)。那时,由于比丘们的邀请,替隆西亚多给他们讲法。
“我将给你们讲我喜欢并亲自实践的法,”说完后,他就开始详细地讲述修习内观,培养各种观智 ,证取道果(magga-phala),进入果定(phala samāpatti),一直讲到不还者,即果位的第三阶段——阿那含(anāgāmī)。
他讲的法甚深微妙,引起了这些西亚多听众们的极大震憾。廷伽加西亚多说:”如能把尊者刚讲的编成一本书就太好了。”
“阿伽雷(Aggare)尊者(即廷伽加西亚多),关于我的法谈你可以去出版成书。但如果你写书的话,要确保与佛典一致。这样,如果我还活着,人们如有问题我可以回答,他人也就能明白。但我也会很快离开这世界。那时人们将对一些超越常人的事情起争议,那将是一种悲哀。”这些话是由萨拉(Sāla)森林寺院的西亚多传出的,他住在谢昆(Sheikkun)村,经常背诵古代注释书(aṭṭhakathā)。
以上这段话证明了替隆西亚多过去禅修很厉害,但没写下任何(禅修)著作。我们可以推测,并没有很多人能跟得上他的解释,因此他没有写下来。他说如果禅修方法与书上的不一样,那只是纸上的文字。只有当实践与佛典一样时,我们才去学习这些正确的教法。
杰打汪西亚多和马哈希西亚多
在替隆西亚多的众多弟子中,有一位叫阿雷多亚(Alehtawya)西亚多或乌曼局萨(Mañjūsa),他住在实皆省明坤区的山坡上。他从来不关注别人,只是按照不放逸行(appamāda paṭipatti,即培养正念不间断)禅修。杰打汪西亚多曾依止于他。杰打汪西亚多讲授不放逸念处(Appamāda Satipaṭṭhāna,即四念处)达60年之久。
现在这种不放逸行或四念处的禅修方法的继承者则是我们的恩人马哈希西亚多。他继承了这个内观方法,并广为宣讲不放逸行。
建言
替隆西亚多给出以下建言:
“Jalena bhavati paṅkaṃ, jaleneva visujjhati;
Cittena bhavati pāpaṃ, citteneva visujjhati.”
稀泥由水而成,也仅由水而净;
恶业由心而成,也仅由心而净。
Sādhu!Sādhu! Sādhu!
替隆西亚多又称阿辛·柬谛芒拉伽拉(Ashin Candimāñlakara),出生于缅历(Sakarit)1147年(即公元1786年)。
75岁圆寂,于缅历1222年(即公元1861年)。
附录
本书中一些巴利文的解释
Abhiññā:通智(神通),共有6种:
1. 神足通:像在空中飞行、水上行走、分身等神通。
2. 天耳通
3. 他心通
4. 宿命通
5. 知道别人的轮回(天眼通)
6. 漏尽通
Appamāda: 不要放逸,具足正念为证悟而奋进。
Pariyatti: 学习和教导教理。
Patipatti: 奢摩他(止)、毗婆舍那(观)禅修。
Satipaṭṭhāna: 四念处(身念处、受念处、心念处、法念处),习禅者应随时随地观察所呈现的身心目标,并且观照无常、苦、无我的特征。
致谢
感谢李珍珍和朱文勇贤友做的最后一遍校对!
注释
- 西亚多济(Sayadawgyi):一个寺院戒腊最长的尊者。 ↑
- 按照英文维基百科解释Cula sakarat:The calendar was launched in 640 CE in Sri Ksetra Kingdom (in modern Myanmar) with the epochal year 0 date of 22 March 638. It was largely a recalibration of then prevailing Mahasakaraj or Saka Era.在谷歌搜索“sakkaraja years”,找到一份资料说419 sakaraja =A.D. 1057,二者数字相差638年,和上面吻合,由此推算是1837年。 ↑
- Candimābhivaṃsa Sīrisaddhammadhaja Mahādhammarājādhi Rājāguru,这个称号里Candimābhivaṃsa=candima月亮+abhivaṃsa阿毗旺沙,阿毗旺沙相当于佛学博士。 ↑
- 适当的住所地点、依止善人、许正愿、以前种福德的事实,比丘们!这是四轮,当具备之天与人这四轮转起时,具备之天与人不久在财富上到达巨大、广大状态。」 –《增支部4.31 轮经》庄春江居士译 ↑
- 巴利文tapo是苦行,但是这里的英文原文是按照巴利经文的上下文进行的意译。《长部·大品·譬喻大经》庄春江居士的翻译:“忍辱、忍耐是最高的苦行”,但上下文讲的是戒:“比丘们!在那里,毗婆尸世尊、阿罗汉、遍正觉者对比丘僧团这么诵说波罗提木叉:『忍辱、忍耐是最高的苦行,诸佛说涅槃是最高的,「恼害他人者」不是出家者,伤害他人者不是沙门。
一切恶的不作,善的具足,
自心的净化,这是诸佛的教说。
不非难、不恼害[他人],在波罗提木叉中自制,
在食物上知量,以及边地的住处,
在增上心上努力,这是诸佛的教说。』” ↑
- 在《马哈希尊者传》里,英文拼写是Mingun,中文翻译是明坤,这里沿用‘明坤’的翻译以保持一致。 ↑
- Psychic power一般翻译成神通,但这里所指应该是一般民间信仰所涉及的那些通灵人士具有的能力,所以翻译成灵异力。 ↑
- 《相应部·谛相应19经》 ↑
- 英文本原文是Mindon,应该是Mingon之误,因为前面讲钦多亚西亚多在明坤。 ↑